八宿西巴安置點從“安居”到“樂業”的民生答卷
來源:昌都報 2025-11-18

西巴安置點商鋪
通訊員 洛松次成 桑鄧旺姆
走進西巴安置點,藏式新居鱗次櫛比,平坦的柏油路通村入戶,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超市、菜店等便民服務點一應俱全,房前屋后綠樹成蔭。誰能想到,七年前這里還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瘠之地。如今,707戶搬遷群眾從11個鄉鎮齊聚于此,路網、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全面覆蓋,曾經“喝水要走幾里路、照明全靠煤油燈”的日子一去不返。
“搬到這里,自來水通到家里,洗手間也進了屋,買蔬菜再也不用跑到左貢縣或八宿縣城,環境衛生更是沒話說,這樣的幸福以前想都不敢想!”群眾阿尼瑪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搬遷戶的心聲。七年時間,安置點完成了從“安置”到“安居”的質變,一個宜居宜業的新家園在邊疆大地上拔地而起。
醫療提質:
家門口的健康守護
“以前大病小病都得硬扛,現在家門口就有衛生院,24小時有醫護人員值守,還經常上門送醫送藥,有了醫保更是沒了后顧之憂。”說起醫療變化,群眾向巴仁青滿臉欣慰。
安置點建成標準化衛生室,配備12名專業醫護人員和全套基礎醫療設備,構建起“小病不出點、大病有醫保”的醫療保障體系。國家醫療保險政策的全面覆蓋,讓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健康防線越筑越牢。
教育賦能:
“洼地”變身成長樂園
“以前孩子上學路途遠、家里條件差,現在幼兒園就在家門口,三年幼兒教育吃穿住全保障,老師對孩子的安全格外上心,我們送學更放心了!”家長擁宗澤根的話語里滿是感激。
七年前,這里成人脫盲率低、教育意識薄弱。如今,配套幼兒園建成投用,西藏15年義務教育免費“三包”政策落地生根,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朗朗書聲取代了曾經的沉寂,“教育洼地”已然成為孩子們逐夢成長的幸福樂園,讓邊疆的希望代代相傳。
就業增收:
穩穩托起致富夢想
“黨和國家給我們開展了挖掘機、木工、電焊等技能培訓,有了手藝就有了底氣!我和妻子開了家小店,收入比打工還多,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創業群眾達瓦次仁的臉上洋溢著自信。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八宿縣通過“以工代訓”強化技能賦能,推出環衛工人等穩定就業崗位,同時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如今,安置點17家商鋪全部由群眾租賃經營,多元增收渠道讓群眾腰包越來越鼓,致富底氣越來越足。
團結穩邊:
筑牢和諧發展根基
七年來,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忙時互助、節慶同歡。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常態化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與普法宣傳,公安民警堅持白天4次、夜間2次維穩巡邏,便民服務點每日開展2次人員車輛排查,夜間12點規范關閉安置點大門及商鋪,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線。團結和諧的氛圍成為邊疆穩定的堅實屏障。
七年蝶變,見證黨恩浩蕩;幸福生活,凝聚奮進力量。從土坯房到新家園,從就醫難到病有良醫,從求學遠到學有所教,從就業難到致富忙,西巴安置點的每一處變化,都鐫刻著黨的關懷與溫暖,彰顯著新時代邊疆地區的發展活力。如今,各族群眾懷揣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用勤勞的雙手續寫著幸福篇章,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邊疆大地上常開長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