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傳承 魅力昌都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
來源:昌都報 2025-09-23
昌都融媒記者 多吉次仁 仁增羅布 西巴旺姆 尼瑪吉 邱趙胤
在橫斷山脈的深情環抱中,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宛如三條巨龍奔騰不息,并行向前。而昌都,這顆鑲嵌在雪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正憑借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別具一格的自然稟賦,向世人娓娓道來那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
卡若遺址:文明之源
卡若遺址,作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宛如一部塵封千年的史書,靜靜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它距今已有4000 —5000年的歷史,那古老的房屋遺址,仿佛還留存著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生活的煙火氣息;制作精美的石器,每一道紋理都鐫刻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巧思;色彩斑斕的陶器,如同穿越時空的精靈,生動地再現了那個時代先民們的生活場景。
這些珍貴的文物,是昌都文化起源的有力見證,讓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長河,窺探先輩們的勤勞與智慧,真切感受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的萌芽與發展。
歌舞傳承:文化之魂
文明的傳承在藏東高原上以一種獨特而堅韌的方式延續至今。在被譽為“熱巴藝術之鄉”的昌都市丁青縣,歌舞早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形式,它已然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融入了他們的血脈之中。其中,祖華熱巴舞傳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宛如一朵在雪域高原上盛開的奇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綻放出絢爛的光彩。作為藏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展現著藏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力。
今年60歲的阿尼,是丁青縣祖華熱巴舞的第七代傳承人。從14歲起,他便跟隨母親學習熱巴舞,至今已堅守了40余年。如今,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熱巴舞的教學與傳承工作中,精心培養出了100多名學徒。阿尼一邊熟練地展示著熱巴舞的經典動作,一邊感慨地說:“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熱巴舞的傳承與發展得到了有力保障。今年我們還榮獲了首屆‘紅色昌都·振興奮進’群眾性舞蹈比賽一等獎。”
昌都的“三大歌舞”各具特色,丁青熱巴剛柔兼具,舞蹈動作熱烈奔放,節奏鮮明有力,仿佛是高原上奔騰的駿馬;昌都鍋莊舞步粗獷,充滿了遒勁豪邁之氣,蓬勃剛勁的舞姿展現出高原人民的堅韌與豪情;芒康弦子悠揚飄逸,舞者身姿婀娜,舞步輕快流暢,宛如山間潺潺流淌的溪流。它們承載著昌都人民的歷史記憶、民族情感與精神信仰,極富傳承的生命活力,是藏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閃耀的明珠。
2006年,昌都鍋莊、丁青熱巴、芒康弦子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昌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晉美表示:“‘三大歌舞’承載著昌都人民祖祖輩輩的智慧與情感。為了讓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在歲月長河中永放光芒,昌都不斷探索、積極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昌都特色的發展之路,向世界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碩督獅子舞:團結之象征
在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每當鏗鏘的鑼鼓聲響起,兩只色彩斑斕的“獅子”便在人群中騰挪跳躍,它們靈動的身姿引得圍觀群眾陣陣喝彩。這一傳承數百年的碩督獅子舞,不僅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藏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見證。
70歲高齡的鄧巴阿尼,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碩督鎮獅子舞的傳承人。從13歲起,他便跟隨父親學藝,至今已與這門藝術相伴了半個多世紀。老人笑著回憶道:“以前條件艱苦,我們用動物毛和泥巴做獅頭,給毯子縫上動物毛發當獅皮。現在有了政府的支持,年輕人有了精美的演出服裝和道具,還經常有機會去各地表演。”
由于年事已高,鄧巴阿尼現在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下一代舞者身上。從2015年起,在政府“非遺進校園”項目的支持下,他經常走進碩督鎮小學,悉心指導孩子們學習獅子舞。在他的精心教導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了這門傳統藝術,獅子舞的火種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碩督獅子舞,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更是民族團結的象征。西藏昌都市洛隆縣文旅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馮保祥介紹:“碩督獅子舞已經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遺名錄和洛隆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洛隆縣持續加大保護與傳承力度,已累計落實保護資金120余萬元。”
嘎瑪嘎赤唐卡:創新之光
在昌都市卡若區嘎瑪鄉,這片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沃土上,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嘎瑪嘎赤派唐卡繪畫藝術,正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它迎來了創新發展的黃金期。
2017年,在卡若區以及嘎瑪鄉的扶持下,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一代傳承人丁增平措創辦了嘎瑪嘎赤唐卡畫院。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嘎瑪德勒與兩位孫子共同擔綱教學,他們毫無保留地將精湛技藝傾囊相授。畫院不僅成為了技藝傳承的殿堂,更成為了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平臺。
平日里,畫師們全身心地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從畫布的精心制作,到顏料的細致研磨調配,再到線條的精準勾勒、色彩的巧妙暈染,每一道工序都嚴格遵循著嘎瑪嘎赤畫派獨特的作畫規范。更令人振奮的是,在福建援藏工作隊的幫助下,畫院大膽創新,推出了“唐卡漆畫”,將傳統唐卡與福建漆畫技藝完美融合,開創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目前,畫院已培養出200多名唐卡漆畫畫師,并在兩個縣(區)設立了工作室。
卡若區卡若康巴文化旅游景區管委會主任澤仁曲西介紹,嘎瑪嘎赤唐卡畫院積極組織參加國內外展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同時,畫院還與中央美術學院、四川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為畫師們帶來了新的藝術理念與創作思路,促進了傳統唐卡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的融合發展。丁增平措自豪地說:“我們培養的學員,基本上都能實現穩定就業。”
如今,嘎瑪嘎赤唐卡藝術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講述著西藏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故事,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使者。西藏昌都市卡若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孟亮表示:“唐卡繪畫培訓基地的存在,意義非凡。它既為延續傳承嘎瑪嘎赤唐卡繪畫注入了新生動力,也為農牧民青年開辟了創業增收新路徑。”
校園傳承:希望之土
在非遺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校園成為了一片充滿希望的沃土。“非遺進校園”的活動,讓古老的非遺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光彩。
2017年以來,昌都市相關部門創新性地將昌都鍋莊、丁青熱巴、芒康弦子等非遺舞蹈元素編創成適合青少年的廣播體操。經過一系列的推廣,這套廣播體操現在已成為中小學校園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市文旅局德慶擁措介紹:“從舞臺到操場,從傳承人到青少年,這套非遺體操既保留了非遺舞蹈的精髓,又符合學生鍛煉需求。這種非遺的創新傳承,讓學生們在課間活動中,就能近距離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理念,昌都還建成了非遺工坊、非遺傳習基地、非遺旅游等特色項目,努力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昌都非遺文化猶如一座璀璨的文化寶庫,承載著藏東大地千年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新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非遺保護傳承之路。目前,全市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0項,自治區級非遺項目41項,市級非遺項目百余項。西藏昌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晉美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非遺當代價值,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共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文化力量。”
放眼未來,昌都非遺文化必將在守正創新中續寫華章,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